一生中,我們是尋找着一種身份。從青春期開始,我們不斷問自己:
「我是誰?我往哪裡去?」
在高球生命中,我們一學曉揮桿便忙着到球場打球去。幾年後,經過多番挫折,我們才停下來稍事休息,不其然會問問自己:
「我是誰?我往哪裡去?」答案多是﹕「我又不是職業高球員,管它以後怎樣,往哪裡去!」
這像是敷衍寵統說法。事實上,這正是心理學家James Marcia「身份理論」中四類之一,稱為「身份散透」型(Identity Diffuse)。這類型的球友,每每刻意逃避面對自己的身份認知,生活態度像是甚麼也沒所謂,但實質上,內心缺乏方向感。看看他們推桿,就算短距離推不進也不會怒氣,因為對他們來說,身份不重要,亦沒什麼大不了。
「身份理論」其實也很適用在分析球友的性格上。例如:一些屬於「身份贖付」型(Identity Foreclosure)的球友,這類人就是甚麼也像是上天預早給他們安排好的。他們多是富家子弟,身份一早已被父母灌輸透,和他們打球,他們有自己的一套,自得其樂。他們不會和你爭多論少;不會斤斤計較;自己活在小天地裡,根本不需要考慮到自己的身份。
此外,球場上我們也無可避免地遇上一類麻煩的人,他們一直在追尋自己的身份,屬於「身份延期贖付」型(Identity Moratorium),他們打得不好時會很困惑,試完這樣試那樣,總是自我懷疑,很不快樂,每分每秒也在追求一些虛無的鎖事,不給他們煩死也悶死。
最後的一類是「身份達成」型(Identity Achievement)。他們就是你的教練,他們的身份無可懷疑,雖然可能被其他人替代,但地位仍是高高在上的。
我問教練:「什麼動機令你成為高球教練的?」
「因為高爾夫是我的生命!」他義無反悔地答。
我驀然頓下來,問自己:「哪甚麼是我的生命?」
對一些人來說,生命的意義可能是不停工作、不停玩樂。而高爾夫在某程度上,可以說一種把工作和玩樂的精神狀態集中一體的身心活動,說高爾夫就是生命是可以理解的。從而追尋高球身份,也是尋找着一種身份罷!
教練高球身份當然是「身份達成」型,考取認可的教練資格可不是件易事,在他們的生命中,沒有什麼身份可以凌駕其上了。但對我們一些上了年紀,遲了學球的周末高球愛好者而言,雖然一直在追尋自己的高球身份,期侍身份延期贖付,但往往受限於體力和專注上,再努力也許亦屬枉然。明乎此,甘心做個沒身份的高球員,也許活得更快樂呢!(完)
#####
本文原於《Golf Digest/高球文摘》香港版刊出
[ #高球風雲 ]